一、工業廢氣的危害
工業廢氣通常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外排的污染性氣體,從組份上可以分為無機廢氣和有機廢氣,從形態上可以分為顆粒性廢氣、氣態性廢氣和放射源性廢氣。在國民經濟的諸多行業中,石油化工行業的工業廢氣不但排放量zui大,且具有成分復雜、種類繁多、難以治理的特點。
1.對環境的危害
工業廢氣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渾濁,遮擋住陽光,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有報道顯示,在大型工業城市煙塵籠罩的日子里,太陽光照射到地面的輻射量比沒有煙霧時降低約40%。
第二,導致大氣降水量變大。顆粒性廢氣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當空氣濕度較大的時候,就會出現濃霧、降水天氣。
第三,酸雨。當污染物中SO2氣體較多時,就會氧化、溶于水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酸雨。硫酸雨能毀壞建筑物,腐蝕皮膚、紡織品、皮革制品,影響植物生長并造成農作物減產。
第四,溫室效應。CO2氣體大量排放破壞臭氧層,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和冰川融化,即“溫室效應”;大量廢熱肆意排放,導致“熱島效應”。
2.對人體的危害
工業廢氣中有毒物質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進入人體后,長期低濃度接觸可導致人體的呼吸系統、血液系統、肝臟的暫時性或永久性病變。有報道顯示,環境污染會會導致兒童呼吸道炎癥發病率上升,在兒科呼吸道疾病中,哮喘與環境污染無導致的氧化應激關系zui為密切,可直接或間接的造成兒童肺損害,增加哮喘發病率,環境污染還會導致兒童肺發育受阻。臭氧層被破壞后,還會加劇紫外線照射,對人類皮膚造成傷害,誘發各類皮膚病。
二、工業廢氣的防治
工業廢氣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盡可能的減少工業廢氣的排放及其對環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工業廢氣治理的技術較多,主要有氧化法、吸附法、吸收法、生物法、等離子法等,zui常用的方法為燃燒氧化法、吸附法,生物法和等離子法zui為前沿,吸收法應用較少。
1.預防措施
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在企業建廠之初,應盡可能的采用新的生產工藝技術、工藝路線,在根本上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不但能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還能有效降低原料、輔料消耗,降低企業成本。對于建廠較早的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將現有的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設備更新換代,也可有效降低廢氣排放。
加強企業自主管理力度。作為工業企業,生產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多種廢氣,應主動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從提高閥門、管道、泵的密封性的角度,嚴格控制生產原料外泄,嚴格控制工藝參數,對于容易腐蝕、泄露的部位,應重點監控,采用高級材質,盡可能的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泄露。企業應嚴格遵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更不能肆意排放污染物,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為碧海藍天貢獻力量。加大政府監管力度,落實監管責任。近年來,國家已經連續出臺了一些列環保法律法規,用以規范企業環保行為,提升企業環保意識。相關部門應以大決心、大毅力,堅持不懈的監督、檢查、通報不合格企業,對于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企業應堅決予以查封,絕不姑息,對于履行監督、檢查職責的各級部門也要有相應的制度。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加大輿論宣傳和引導,讓企業工人、企業管理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肆意排放對生活環境的巨大危害。
2.主要治理措施
2.1燃燒氧化法
燃燒氧化法分為直接燃燒法、熱力燃燒法、催化燃燒法三種。直接燃燒法是將可燃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燃料,將其燃燒轉化為無污染物質排放,需要污染物達到較高的濃度;熱力燃燒法缺點明顯,處理污染物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輔助燃料,如柴油、天然氣等,運轉成本較高,但由于其能處理濃度較低的廢氣、氣溶膠、微小固體顆粒,所以當前國內外仍有應用;催化燃燒法的特點是處理過程中沒有火焰,使用催化劑將氣態污染物凈化,成本較低。
2.2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過將污染物吸附到吸附劑上進而達到處理污染物的目的。吸附法能耗低、操作簡單、效率高,在工業廢氣治理中應用廣泛,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分子篩、活性氧化鋁、沸石、硅膠等。由于吸附劑的吸附容量有限,通常都為再生循環使用,同時脫吸附下來的有機物以液態形式回收利用或燃燒處理。
2.3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達到處理污染物的目的。該技術適用于處理濃度低且對環境有污染但又沒有回收利用價值的污染物,其優勢是運行維護費用低,不會產生二次污染,但技術難點在于菌種的選育和培養,對于不同的污染物選育出活性高、適應性強的菌種尤為重要,關系到污染物的處理效果和規模化應用。
2.4等離子法
等離子法即通過低溫放電,將待處理的廢氣激發出等離子體,進而產生各種化學反應,消除污染物的過程。目前市場上低溫等離子設備的選擇較多。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