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近年來以壓倒性思維、系統性理念抓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加快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譜寫“還江于民”“與江共生”的新答卷。
萬里長江流經江蘇第一站,北岸即是南京市浦口區。由于優越的岸線資源和自然條件,浦口區橋林江岸一度聚集近50家大小船廠,形成遠近聞名的“十里造船帶”。2008年以來,隨著造船業的低迷,一批混凝土攪拌站、砂場乘虛而入,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濱江不見江,一度成為長江南京浦口段“生態之憾”。
隨著南京全面啟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江岸保衛戰給當地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螺母”造型的花壇,“螺絲釘”造型的座凳,鋼板鏤空雕刻的江豚……經過整治,曾經的“十里造船帶”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駟馬河公園、東龍山郊野公園、舟營公園、武家嘴遺址公園,浦口區橋林段13.7公里長江岸線煥然一新。“春江十里”不遠處,隨著臺積電、清華紫光等高科技企業陸續落戶,浦口經濟開發區成為南京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岸上修復見成效,水質改善不含糊。南京構建起覆蓋全市所有水體的四級“河湖長”責任體系,動最科學的“外科手術”,上最嚴格的工程手段,用最精細的管理方法,下大力氣推進綜合治理。南京創新實施“史上最嚴”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將所有不能穩定達標的入江河流全部納入補償范圍,建起治水工作倒逼機制。
經過多輪入江支流整治,南京全市28條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標,超七成入江控制斷面達到優良水平。2021年,南京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17條省控入江支流水質均達Ⅲ類以上,水環境質量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的同時,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別下降2%和4%以上,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
先“止血”后“治病”,一場“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變革在南京加速推進。
濱江發展的南京江北新區,不斷崛起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展現出“最美的岸線、最近的未來”;南京鼓樓濱江商務區,坐擁南京長江國際航運中心,老碼頭逐漸成為產城融合發展的“南京外灘”;傳統礦產與化工企業集聚區的南京棲霞八卦洲,如今映入眼簾的是幕府山濱江風光帶、棲霞山濱江風光帶、八卦洲環島濕地自然景觀帶……對標高標準、新要求,南京堅持把長江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優化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效能,探索“與江共生”的治理新路,迎來大江巨變的發展新天地。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